全身心品茶新體驗

喜迎2024年元月,邁入新的西元年,此刻依然是農曆年臘月冬季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稱:「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」。「冬」是終了的意思,秋季收穫農作物完畢,收藏入庫,茶樹也進入冬眠狀態,養精蓄銳,歷經漫長冬季,等待來春生機萌發。此時,人之養生也需「養藏」。大寒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,歲末年終,養精蓄銳,好好養藏內在能量,準備迎來新春,開啟新階段的人生旅程。茶妃TEAFFEE以一種新的茶道思維,用「茶道」來養藏精神,試著和自己展開對話,打開覺知,覺茶覺察。

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,洗滌雜亂思緒,清理出養心空間,注入自性清淨活水,沉澱心靈,此刻可見純淨無雜心念,清澈透底。開啟您的全身心,透過沖泡茶湯,深層認識自己。茶妃TEAFFEE茶道:以口品茶、以身品茶、以心品茶、以道品茶(茶妃日後將有專文論述)。這次很開心邀請陳志杰博士一同品茶,君子之交,以茶會友。陳博士喜愛咖啡也鍾情品茶,誠敬端坐,有溫文儒雅之風,用他多年研究的哲學功夫底蘊,全身心進入茶道體驗,頗有感受。惠賜翰墨,抒發一二,全文如後,與諸君分享。

寒冷冬天和茶妃來一場茶道之旅吧!暖身又暖心

圖Unsplash / 寒冷冬天和茶妃來一場茶道之旅吧!暖身又暖心

以茶入道

前些日子承茶主人林老師與子頤茶道師相邀,撰寫關於品茶的心得文章,所以我提供一些我的寥寥尋思。猶記得與老師初識,是在老師的貴府中品茶,老師提供諸多上乘的好茶招待,讓我每每記憶猶新。每一種茶宛如有自己的生命故事,每個故事都有生命底蘊。「讓茶做自己」,幾乎是老師品茶時會提及的良言,我也深感認同,所謂的生命,其實就是做自己,或者說回到原來的自己。老師亦提及品茶的四種層次或境界,即是「以口品茶、以身品茶、以心品茶、以道品茶」,我想我就以此四種品茶的境界作為鋪陳。

以口品茶

所謂的「以口品茶」,是一般的論茶方式,即是品味茶的香氣、味覺,與口感三者。

首先,茶的香氣可以分成三個部份說明,第一是入口前的茶葉本身的香氣,可以分成茶葉的乾香與茶葉的濕香,乾香是將茶葉倒入已經預熱好的茶碗中,以茶碗本身殘餘的熱氣蒸騰茶的香氣;濕香是茶葉第一泡落塵之後的香氣。在品味此兩種香氣前,應將濁氣排出,再將杯蓋掀開而聞其香。第二是茶泡好的茶湯本身,可以分成前段和後段,前段是指茶湯尚未入口前,我們以鼻腔吸聞茶湯的味道,這是最常見的品茶方式,後段則是茶湯吞入之后,茶湯遺留在口腔中、由鼻後嗅覺聞到的香氣,此即是一般稱的韻味或尾韻。第三是茶杯本身的餘香,即是我們將茶湯入口之後,飲茶的杯子內底本身仍保留茶的芳香分子。此是我所知的品茶香氣的三種方式。

其次,品茶的味覺,味覺的對象不是香氣,而是指舌頭的味蕾所汲取的酸甜苦鹹,茶基本上重點是甜味和苦味,苦味分成兩種,一種是較為多數人接受的苦味,即是我們常說會回甘的苦甜味(苦甘而生津顯甜),另一種是品飲者較不喜歡的苦味,即是苦澀味,品質較好的茶葉苦澀味較低也較滑順,大部分手搖飲的茶都帶有澀味,所以需要額外加糖把澀味蓋掉。除了前面提到會回甘的甜味之外,還有本身就有的甜味,就是不需要先有一番苦味才有的回甘甜味,此種甜味通常是指蜜甜、果甜。

最後,是品茶的口感,在品鑑咖啡的術語中,叫做body,一般翻譯成醇厚度,一般咖啡沖泡會有所謂的油脂,或是咖啡豆本身的果膠質(咖啡豆是咖啡果實的種子),所以在鑑賞咖啡中,咖啡有沒有body是很重要的標準。品茶一如,茶湯本身亦具有醇厚度,在品嘗茶時,可以考量到此茶本身是否絲滑,或者說舌頭是否有一層包覆感。

以口品茶即是以我們的官能進行鑑賞茶本身,雖然說這是最一般的鑑賞方式,但在這個被味精與人工調味荼毒的飲食時代當中,我們的官能敏銳度逐漸被削弱,所以透過品茶,可以訓練我們的官能本身(味覺、嗅覺、觸覺),使其回復到原本靈敏的狀態。

以口品茶即是以我們的官能進行鑑賞茶

圖Unsplash / 以口品茶即是以我們的官能進行鑑賞茶

以身品茶

若論身與茶,一般而言,即是在講飲茶的儀態,即是茶道師或泡茶者與飲茶者的儀態,此即是品茶的禮儀,如賞茶、奉茶,與品茶。首先,賞茶是茶道師對於茶品的介紹,讓飲茶者可以觀茶色與聞茶香。其次,奉茶即是由茶道師將煮好的茶依尊或依長之序逐一而斟。最後,品茶即是茶水要分成三次才飲畢。其中,姿勢與手勢的各有思量,此各個茶道學派皆有所不同,所以我亦無法詳盡說明之。

但是,以身品茶應除了飲茶的儀態之外,應該還有另一種層次,也就是以我們的身軀體感品茶,此不同於以口品茶,因為以口品茶主要是依據我們的五感中的嗅覺、味覺與觸覺(澀感是在舌面上的觸覺),但是以身品茶即是要以我們的身軀體感來品茶,那麼究竟我們要如何以身軀品茶呢?我認為可以分成兩點,第一是茶本身具有的功效(或藥性),第二是茶氣流動。日本高僧榮西在《喫茶養生記》寫道:「諸藥各為一種病之藥,茶能為萬病藥而已」,也就是每一種藥都只是治療某一種病症,但是飲茶則能療養所有的病症,所以其開宗明義即說道:「茶也,養生之仙藥也」,茶就是我們養生的神仙妙藥,此即是茶的功效。茶確實有其功效,如我們一般飲茶的需求,最常見的就是用以提神或解膩,亦有一些科學研究指出,飲茶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…..等等功效。

其次,我們可以談談所謂的「茶氣流動」。「氣」是中國思想中,獨有的觀念,西方思想中基本上沒有這個觀念,所以「氣」這個觀念幾乎無法被西方翻譯。但什麼是「氣」?此觀念甚至在我們現代對於中國思想研究者中,亦是尚未完整的釐清。目前對於「氣」的共識,大概可以分成兩點,第一點是「氣」是屬於物質世界的構成之因子,也就是《易傳》所說的「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」,此器其實就是氣,此二字在古代大部分是互通字。形而上者謂之道,我們在第四個「以茶入道」再行解釋,而形而下者謂之器,所謂形而下就是我們看得到世界,器表示具體的事物,用現代的話,就是物質世界,而構成這個物質世界的因子就是氣,這跟科學研究說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是原子一樣(當然目前最小單位不是原子,但本文主要以此詞為述),但是原子本身是物質,而氣很難說它亦是純物質,這就是氣的共識的第二點,氣雖然是構成物質世界之因子,此因子在西方乃是純物質,但是在中國思想中的「氣」卻又不是純物質,所以說氣是中國思想很特別的觀念。然而,我們現在已經逐漸淡忘這個中國思想獨有的觀念,但可以透過品茶,讓我們實際感受到這樣的氣息流動。透過品飲熱茶激活體內經絡的氣血循環,這就是我們感受到的茶氣。良好的茶氣循環,可以改善頭痛或其他身體疼痛的問題,茶氣在我們的經絡中奔走,亦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氣的流動存在。

茶妃TEAFFEE 以身品茶,以心入道

圖/茶妃TEAFFEE 以身品茶,以心入道

以心品茶

若論心與茶,可以分成茶道師與飲茶者各自心境,茶道師的心境會直接影響到茶本身的好壞。我在學習咖啡的方法上,亦有授過如此的指導,即沖煮咖啡當下的情緒會影響到咖啡的味道,像我學習的是手沖咖啡,手沖咖啡的關鍵就在於水柱本身,水柱必須要穩定,不能忽大忽小,忽曲忽滴,若當天的情緒不穩定,水柱通常也不會穩定,所以會直接影響到咖啡的味道。茶道亦然,茶道師的心境要平靜如水,才能默數茶時,使茶湯能夠在預定的秒數起壺而不誤時。

飲茶者自身的心境亦會影響到官能,如前所述,在「以口品茶」可以區分成好幾個階段,每個階段在品茗的過程,其實不過數秒,若飲茶者的心境不穩,受到情緒影響,則會剎那錯過,所以明代大儒劉蕺山曾說道「今心為念,蓋心之餘氣也」,我們用一個比較好理解的說法,例如我們今天在上班時受氣,而此氣下班後回到家中,仍憤憤不能消而影響到你對家人的行為,最後家人遭殃,莫名受到你的怒氣,這些都是餘氣。我們在飲茶的時候亦是如此,如果我們在飲茶的時候,仍受到前一刻的情緒影響,自然無法在這一刻細細的品味茶香,所以最後劉蕺山說道我們要「化念還心,要於主靜」,要想將這個餘氣化解掉,最主要就是做主靜的修養工夫,也就是使我們的心境平靜。

但我們要怎麼做主靜的「化念還心」的修養工夫呢?其實可以從《孟子》有一著名的「揠苗助長」的成語典故而論,也就是將幼苗拔起來,把它當作已經長大一樣,結果反而是害了它,但是揠苗助長這個故事,其實是孟子想要解釋一個很重要的養心的修養工夫而說的譬喻,這個修養工夫就是「心勿忘,勿助長也」,此語若和劉蕺山的「化念還心」之語相合,我們可以理解為「心勿忘其靜,亦勿助餘念」,我們保持本心的自性清靜,亦使其無念想滋擾助長,這就是主靜養心的工夫。因此,無論是茶道師或飲茶者皆要端正其心,使其心境平穩寧靜,我們才能夠細細品鑑茶香。

以道品茶

上文我們有提到「形而上者謂之道」,這是中國思想很重要的觀念,若論道,基本上是指「形上」,若從字面的意思而觀,形下乃指物質世界,則形上似亦指另一個世界,或可以說為非物質的世界,事實上,在古代中國思想中,不存在兩個世界,形上其實就只是對於根源的探討,也就是討論「世界的唯一根源是什麼」的問題,在中國思想中,即以「道」界定這個世界的唯一根源,所以像是老子的《道德經》提到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,天下萬物溯本其源皆由唯一的根源,也就是由道創生而來,但是這個道不獨立於我們這個世界之外,所以像是《中庸》說道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」,在《莊子》亦有所謂的「道在屎溺」的觀點,所以世界的唯一根源「道」創造了萬事物萬,但是萬事萬物中亦有道存在。

然而,這裡有個問題,如果世界的根源只有一個,萬物萬物又如何皆有這個道呢?南宋大儒朱子就以「月映萬川」的比喻進行說明,天上的月只有一個,但是倒映在萬川的月卻有無數個,每條川中的月皆是指那不離的道,但是天上的月並沒有因為萬川中的月而變得無數個,而仍是唯一的那一個,所以天上的月就像是那世界唯一根源的道。因此,道是唯一的,卻又可以在萬事萬物存在。

既然道不可離也,所以萬事萬物皆有道,既然天下萬物皆有道,則茶自然亦有道,我們通常稱為「茶道」,茶道講到最究竟的境界,亦是論道,或以道品茶,但是我們又要如何以道品茶呢?我個人認為,其實走過前面三種境界,皆可以說是「以道品茶」,也就是「以茶入口、以茶入身、以茶入心、以茶入道,茶口身心,無非是道」。

以茶入道

圖Unsplash /以茶入道

以上是陳博士體會茶妃TEAFFEE茶道的品茶體悟,讀完文章,猶如經歷一次茶道之旅,透過茶湯流動,帶領我們遊走於古今聖賢境界。今心為念,化念還心,要於主靜。的確,要能找回您的心,第一步工夫是「靜」。如水之平靜,方能清澈見底,照見起心動念,其實是非常細微的功夫。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,要能靜下心來,說來簡單,卻又不簡單。

#茶妃祝願:善待萬物 永續生態
Compassion for nature, Sustanability in lifestyle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